情理并重 知趣兼具——以《昆明的雨》为例探究“知趣兼具”的新课型

发布时间:2024-11-21 信息来源: 初中语文组 明道金 浏览次数:2011次

情理并重

以《昆明的雨》为例探究“知趣兼具”的新课型

知趣兼具

文丨明道金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情与理、知与趣的关系处理起来很不容易,通俗地说,课堂上的氛围营造既理性“可信”又感性“可爱”,似乎有些难以兼容。若“可信”有余,往往严肃过度,说理痕迹突出,显得“可爱”不足;若“可爱”泛滥,势必虚情空泛,流于肤浅,导致“可信”式微。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虽然老师们的课型特点各异,但课型向两个方向单向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要么是“可信”风,要么是“可爱”风。笔者认为一节好课,应该给学生理性的深思,同时也应给予学生情感的滋润,让学生有所乐,有所思,有所得,如沐春风,如听惊雷,让学生知识更丰盈,精神能觉醒。我尝试从“激活”“曲问”“拓展”等途径,追求“知趣兼具”的新课型。

关键词:课型;情理;知趣;途径。

在初入教坛的时候,我有幸目睹了两位语文大咖的课堂风采。一位讲《左传》里的《烛之武退秦师》,引经据典,睿智深沉;一位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前者让人听后,感到知识厚重,笃信不疑,但是有些枯燥乏味;后者让人听后,感到情思飞扬,心生爱慕,但是有些浅显易逝。于是,我把二者的课型定义为“可信”型课和“可爱”型课。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将二者的课型风格结合起来,构建一种“知趣兼具”的新课型。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行而寻之。”我在讲授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的时候进行了尝试,设计了探析文本、体悟情感和升华主旨三个环节,通过“激活”“曲问”“拓展”等途径构建我的“知趣兼具”的新课型。

激活:探析文本,营造“可爱”氛围,深挖“可信”内核

文本是语文课堂之基,脱离了文本的语文课,是无根浮萍。所以探析文本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本质上来看,这往往是一个要求相对严谨的过程,容不得随性和敷衍。语文老师在此环节中,想竭尽全力地讲清字句的精妙,但是学生却往往抵达不到那个知识的核心点,讲着讲着,以致最后把课堂氛围讲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必然受挫。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抵达学科知识“可信”的内核是语文基本要求,但我们不妨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营造活泼“可爱”的气氛,让课堂既活泼“可爱”,又让学生获得真实“可信”的知识。

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将美好、舒适的人、事轻盈地放置在简单甚至有些破旧的背景下。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如果单纯由老师口述,“可信”之余,必然会破坏美感;但如果任由学生自由地、“可爱”地发挥,则又很容易剑走偏锋。比如,原文中第8自然段中有描写卖杨梅的小女孩的一个片段,作者在这里描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的服饰、坐卖的位置等,特别写到她“声音娇娇”的吆喝声。

此处,既无精美词藻的修饰,又无精彩情节的贯穿,如果单讲字句,可能会陷入表面诵读的被动,但如果不主动深入进去,又难以直达内核。于是,我决定在此处进行外观上的“可爱”设计,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我请班上身材最高大的男生来模仿卖杨梅的小女孩那种声音娇娇的吆唤声:“卖杨梅一”当这个大男生用娇娇的声调吆唤“卖杨梅一”时,全班哄堂大笑起来,甚至有人笑得前俯后仰。

待大家笑得差不了的时候,我突然话峰一转:“笑过之余,有没有同学发现这个小女孩身上有些不太正常的地方呢?”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终于有个学生站起来发问:“这个女孩子为什么小小年纪要来街上卖杨梅?”一石激起千层浪,紧随其后:“她为什么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上?”“她一个小女孩在陌生的街上卖杨梅不怕遇见坏人吗?”“她在上学的年龄为什么没有去上学呢?”伴随着同学们的层层发问,课堂氛围不由自主地由议论纷纷转入了深度思考,由“可爱”转入“可信”。

我觉得时机成熟,便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后师生一起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为生计所迫的小女孩,是一个害怕打扰到别人的空间而拘谨地坐在人家阶前一角的小女孩,是一个适学却辍学而且还不得不面对和置身于陌生环境的小女孩。此时,我们分明听到小女孩不是‘声音娇娇的’,而是‘声音怯怯的’。”

这个时候,课堂上已经彻底进入沉思的安静,我知道学生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进行深度的自我学习。随后有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这篇文章里还有别的地方也有类似的行文特点,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课文的第9自然段。这段尽写了缅桂花的美丽,房东摘花、送花的场景,还有对花上带着的雨珠的特写,写得特别细腻,很有温馨感。可是,再细细一读就能发现,送这么漂亮缅桂花的竟然是寡妇房东和她的养女!”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发现在酒店避雨那个片段也有类似的特点,大家请看课文第10自然段,在这个部分里,作者描写了酒店环境的静谧清幽,还有木香花的点缀和衬托,但是支撑起享受雨后酒店的这一切的不是‘金樽清酒’,不是‘玉盘珍馐’,而是猪头肉和浊酒,而是小碟子和土磁杯。”

又一个孩子又站起来:“请大家回头看课文第7自然段,就是写各种菌子的那个部分。这里用了大篇幅写了各种菌子的美味,让人垂涎三尺,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词-——‘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的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代表产物,这里暗含了一个很宏大、很特别的历史背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文中描写的尽享各种菌子的美味,尽显生活气息的画面,竟然都是在‘抗战’时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个发现,震撼到了所有学生,也震撼到了老师。

最后,有位同学总结的两点非常经典,他说:“我现在有两点感受:写这篇文章像是在作画,是在灰暗底色之上做出的艳丽的图画。读这篇文章像是在品茶,是在淡苦之后品出的甘甜的回味。”这么惊艳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和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欣慰。

激活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一个匠心独运的情节设计包含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课堂的放开与收拢的掌控,当然最终实现通过营造“可爱”的课堂氛围,深挖“可信”的知识内核。

曲问:体悟情感,设计“可爱”问题,探寻“可信”真情

课堂到这里,学生对文本的关键地方已有了比较深入的剖析,是到了要上升到情感体悟的时候了。我很想用一句最稳妥的方式发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汪曾棋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的问法固然“可信”,但可能容易落人循规蹈矩的窠日,符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也可能因过于学术化而显得严肃。于是,我尝试采用曲问的方式,设计一个能引起学生探寻兴趣的“可爱”的问法:“有人说,文如其人,见文如面,虽然我们都没有面见过汪曾祺先生,更不曾与和他一起生活过,但我们是否能通过读他的文章,猜他的为人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依文猜人’的小游戏,看谁能依据文本,猜想出汪曾祺先生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们对这种“可爱”的猜人物游戏似乎特别感兴趣,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课堂氛围异常热烈,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下面这三个学生的回答。

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第8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给我们介绍了各色各样的昆明菌子,包括它们的形状、颜色等,都如数家珍,看得出来汪曾祺先生是个生活细心的人。”

另一学生补充道:“他不仅介绍各色菌子的形状、颜色,还特别比较了不同菌子的口味以及做成美味的方式,比如,他写到炒牛肝菌要多放蒜,写到如何把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做成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味等,看得出他对美食有着特别的热爱和研究,进而可以猜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第三位学生继续深入补充:“前面咱们分析过这段文字,开段便出现了‘西南联大’的字眼,暗示了这是‘抗战’时期。战争年代里,人民的生活上应该是很清苦的,精神上也应该是沮丧的,可是我们从这段的字里行间里,一点都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苦难,反而体现出了生活情味来。我觉得苦难并没有消失,只是因为作者眼中看到更多的美好,才冲淡了这些苦难。因此,我猜想汪曾祺先生一定是个乐观豁达的人。”

曲问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智慧,曲径通幽,解读文本的过程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生的生活接轨,这样的引导才能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拓展:升华主旨,创新“可爱”方式,收获“可信”素养

虽说是提升作结,但同样不能脱离文本,否则会偏离中心。它必须是从文本中来,再到文本中去,才是最“可信”的作结,也是最稳妥的提升。但此时,我并不想出示类似“课堂小结”这种显得过于“可信”的PPT格式,我想用更为“可爱”的方式作结,以给学生特别的呈现,于是,我提前准备了一首小诗。

我说:“贾平凹先生评价汪曾祺先生时,说他是一文狐,已修炼成老精。刚才,随着同学们慢慢揭开了‘文狐’的面纱后发现,原来汪曾祺先生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那么岁月静好,日常生活也并没有那么色彩绚烂,甚至是有些破败萧条的,只是因为他用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心胸,过滤掉了现实中一切的不顺和困顿,以致于留下来的惟有清欢的画面和情愫,成为填充他眼前的万物可爱和深入他内心的人间值得,面对此情此景,老师不由得写了几句诗,与大家共勉。”


生命二重奏

——读汪曾祺《昆明的雨》有感

浊酒一杯有时酣,锦衣千条未必暖。

世事沧桑君莫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随后鼓励学生:“你们能否和我一样,每个人写一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学习,谈谈你对生活、学习和人生的看法。”这样做,就达到了读与写的结合、思与写的结合、文本和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从小小的文本,走进广阔的生活,引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信不信,字词句篇章,样样不落;爱不爱,听说读写思,环环有意。通过教学《昆明的雨》的这一次尝试,我已有了明确的前行方向——左手“可信”,右手“可爱”。佛礼中最常见的就是合掌礼,因为佛学认为合掌这个动作含藏着宇宙万法。我想,这含藏宇宙的万法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世间的事都可以以恰当的方式融通,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生辉的境界。当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将“可信”与“可爱"的双掌合上时,我便看到了语文教学中知趣兼具、情理兼容的光芒。



END



栏目策划:周元斌

编辑:方秋玮

审核:贾卫华 胡丹



undefined

小学部 PRIMARY SCHOOL 初中部 Junior high 高中部 Senior high 科学生态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