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4-11-07 信息来源: 初中综合组 吴维 浏览次数:2064次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助推学生养成科学历史观,提升历史课程德育教育水平,巩固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大力传承和弘扬家国意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创新教学情境、引入历史故事、审视历史人物等方面入手,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家国情怀的深刻融入,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和体会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
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体现了个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感。家国情怀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精神结构,它包括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社会担当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方面,是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情感联系的精神体现,它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培养家国情怀是塑造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家国情怀教育的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关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1.有利于促进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映照。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有利于提升核心素养,助力全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家国情怀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深度挖掘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过于依赖教材,对家国情怀相关内容的讲解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无法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也无法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性,通过引入更多的历史素材和案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价值。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家国情怀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
1.开展特色校本课程,渗透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学校可以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突出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学校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了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感染力与有效性,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授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如通过采访当地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革命、老战士,更具体地了解中华儿女为抵御外来侵略而勇敢作战的爱国行为。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为家乡建设与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能够构建更生动的历史课堂。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挖掘与利用,以多样化乡土文化资源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充分满足爱国主义教育需求的同时,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为各阶段历史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入发掘教材,树立家国情怀意识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历史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中华民族所经历的磨难及创造的成就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深入发掘课程内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教师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利用其中隐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前途究竟在哪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进步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案例,引出新课内容。然后,教师让学生观看《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并让学生了解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杂志,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并阐述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融合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制作精美的PPT、播放历史纪录片、利用在线互动平台等手段,将家国情怀的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抗日时期的历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合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历史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历史角色扮演、开展历史知识竞赛、举办历史故事演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如推荐优秀的历史网站、分享历史学习APP、提供历史电子书籍等,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结语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其在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和实际应用价值显而易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正在经历深刻的改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刻剖析当前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保持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观点,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手段,并提升对家国情怀教育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姚琴.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中国德育,2024(5):5-10.
[2]林国龙.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7):45-47.
栏目策划:周元斌
文案:吴维
编辑:方秋玮
审核:贾卫华 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