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就该温度适中
发布时间:2023-11-21 信息来源: 初中语文组 石志刚 浏览次数:5822次
去年暑假,儿子的老师来家访的时候,送给儿子一钵种子,交代儿子好好培育,开学时再带到学校去。可惜的是,尽管儿子每天按时浇水施肥,遗憾的是等到秋季开学,这钵种子也没有发芽的迹象。儿子很伤心,便把这钵种子放在了阳台的一隅,从此不再搭理。
妻子每次打扫卫生时,总想把这钵可怜的种子掀掉。因为它占领了阳台的空间,钵内黑乎乎的土壤和养料,着实令人不快,没有一点生机的东西,看着不舒服。我多次劝阻,留着吧,也许日后会发芽开花呢!妻子才没有纠结。就这样,这钵种子一直留着……
没有想到的是,在前不久的一个晚上,这钵种子竟然开出了两瓣嫩芽。儿子发现的时候,声嘶力竭地尖叫着,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捧着这钵嫩芽在我跟前滔滔不绝,满屋打转,找着姐姐们挨个炫耀。那个兴奋劲,比考三百还激动和骄傲。我告诉儿子: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它是按节奏生长的……似懂非懂的他,只是点点头,继续按照他的方式欣赏和炫耀着他的“绿植”。
有时候,刻意对花朵一味浇灌反而打乱了它生长的节奏。不妨试一试,让它接受自然阳光雨露的映照和滋润,或许它会生长得更好。因为,有一种温度叫适中就好。
上大学的时候,哲学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医生的案例。他的一个同学是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出于职业的缘故,回到家后,喜欢把家里的所有餐具都消毒。她认为这些餐具都有附着细菌病毒的可能。于是,她要求家里的每个人都使用不同颜色的碗筷,每一种颜色对应一位家人,不能错乱,目的是避免交叉感染。这个严谨的医学逻辑,无懈可击。
出于对她职业、专业的尊重,一家老小只能“忍辱负重”。可是医生的儿子三天两头生病,不是感冒发烧,就是肠胃溃疡,总之弱不禁风。医生总是纳闷,我那么细心、用心,为何我的孩子身体这般不好?哲学老师跟她说:过度消毒,过度养护,违反规律,违反人性,不懂辩证法……任何事情要辩证地看待。
医生改变了她精心照料一家人的做法,她的孩子终于自然生活了……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对某些执念的事情,调节好适中的温度就好,否则过犹不及。
前几天,给舅妈打去电话,询问一下表弟中考的分数。舅妈很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过了,超普高线37分;我以为他是考不上的,没想到最后一学期他努力,还是考上了。隔着屏幕,都可以从舅妈的语气和神态中,感知她的激动和欣喜。
但是舅妈话锋突然一转,“你知道不?我们家前屋的良才的女儿呀,考了680,被黄石二中录取了。她的父母都不在家,在温州打工,几乎没人管,那个娃真厉害。不过那个娃性格不好,不跟人说话……”
不要比较,考上了就是万幸……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生长的节奏,你不必刻意催生,更不必揠苗助长,温室里的瓜果也不会完全整齐地瓜熟蒂落,这是规律,更是天然。
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当我们对某些学生给予特别关注时,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过度关注,过高期望,反而会让一个学生本能地反感或优越感。可事实上,只要紧盯一个学生,用成人的视角来考量,他们大数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完美的言行举止,自然的预期也会大打折扣。而我们终究会纠结和痛心,因为经验和认知会把孩子的一切毛病放大,会把孩子的一切进步视为理所当然,这组师生关系很难和谐。
我们可以做的是,不妨降低预期,合理期望,调节好适当的温度,搭建好和谐的物理空间,让其在合适的土壤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我们只做温度的书记员和调节者。
同理,炎炎夏日,热浪滔天。谁不想坐在空调房里足不出户?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但是,有的人把空调温度设置为17℃、21℃、24℃……却很少有人设置为26℃。听说夏天室内国标就是26℃,无论节能环保,还是除热降燥都是最合适的。
同样,对于教育学生,在自己的内心,也该设置一个合理的温度值域,时而凉风习习,时而暖风畅畅,不温不火。想必,温度适中才是最好的教育。
撰 文 | 石志刚
审 核 | 周元斌
排 版 |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