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是美的——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发布时间:2023-10-07 信息来源: 小学部 吴远森 浏览次数:5441次
假期读了学校推荐的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书不厚,但是情感很浓。每一个小章节都吐露着一线老师们的点滴心语,江城热辣的骄阳,屋内冷气足够,读着也慢慢在悟着。
很喜欢书中描述师生关系中的一段话,书里说:师生之间,有一种生命能量在交互,并在这种交互中循环往复,相互启迪,也就彼此成全。
读到这的时候,用黑笔勾画了一下,有点被说中了的悸动感,想着前不久才结束的家访,走进第一家的时候,看着那个孩子,热泪盈眶,满心激动。也许,在那个场域下,早已发生了一场相互启迪,彼此成全的故事。
其实想来,好久没有家访了。
有记忆的上一次家访应该是十二年前,青涩懵懂的年纪。
进经外的第一天,看着屏幕上播放的有关“家访”的每一帧镜头,内心都在颤抖,隐隐不适的感觉每天都在荡漾,一直漾到我们“578 一家亲”一点一点拾掇好了家访的准备工作,心里才逐渐平静下来。
因为班上有一名家住孝感城区的孩子,所以和副班冷慧芸商量了今日下午就驱车前往开启首次家访之行。初识冷老师,就对她如金庸笔下侠女一般的名字印象深刻,以冷为姓,却热心快肠,温暖待人。她以年长我 9 岁,驾龄长于我 8 年这两个斩钉截铁的理由,安排我此轮家访乖乖坐在副驾驶。我坦然,又赧然。
出发孝感之前,跟吴王浩的爸爸打了电话说了大概我们到达的时间,是位很热情很真诚的父亲。昨天初次联系,就已经把孩子大致的基本情况转达于我,言语之间满是客气,满是谦逊。以致我今天致电给他的时候,有着如同要去他家“做客”一般的欣喜之感。
到达是下午 3 点,一手提着五(7)班枫树之家的礼物,一手拿着鞋套,跟冷老师示意我要按门铃了。此时内心膨胀的紧张感仿佛都要溢出来了,按了,门开了,王浩妈妈打开门,一脸笑意地对着我们喊:“吴老师好,冷老师好!”
一点不夸张,就是这两句话当下卸掉了我如千斤般的种种初次见面的预设,浑身裹挟的所有客套话术在顷刻间都化为乌有。想来,是提前发到群里的“家书”已将我们的“面孔”送到了千家万户,感谢前辈们的“经验”。
吴王浩小小的个子,很安静,很乖巧。坐在我和冷老师的中间显得有些局促,看着我们一面一面地看着他厚厚的奖状,表情十分淡定。妈妈和爸爸坐在一边,冷老师拿着“初见档案”和他们热络地聊着,此时此刻仿佛这个场域下的我们,不是一次“家访”,而是一次“久别重逢”的叙旧。言语间隙,我开口问了那个准备问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去到新的学校了,希望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希望是一个很善良的老师。”王浩很快地回答了。我望了望冷老师,冷老师也望了望我。我紧接着话茬,提议王浩给我们秀秀钢琴。因为爸爸提前跟我说了他之前也是钢琴班的学生,我拿着手机录着他坐在钢琴前肆意地弹奏着,指尖流淌在黑白琴键上,小小的个子直直地坐在高高的琴凳上,那个刚刚不言不语的孩子此刻在发着光。录完的那一刻,我有点激动,眼睛也有点湿。
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学习旅途中,一定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与缺失。但,每一个孩子也一定有着他自己的出口,在那个出口处,那些遗憾、那些缺失一定也都有在弥补地发着光。
返程路上,我们在高架上遇到了突袭的大雨,雨刮拼命地摇摆着也看不清前路的方向。冷老师开了双闪,稳稳地开着。临近沌口,如瀑大雨已然甩在身后,前路也满是阳光。
坚持往前走吧,走到那个出口,就是晴天了。
撰 文 | 吴远森
审 核 | 周元斌
排 版 |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