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才】常里识英奇——论“共赏”与“共情”
发布时间:2023-02-13 信息来源: 叶依郡 浏览次数:8111次

七(8)班 叶依郡

常里识英奇——论“共赏”与“共情”
我的母亲是一位美学教授,她常给成人学生讲字画的赏析,如何走近古人文墨可爱的世界,借古润今,为我们今时今日忙碌焦虑的人们所用。
我在她身边耳濡目染,有一次美术馆赏画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一群人走到一幅幅画作面前,有的人说:"哇!好厉害!”
有的人说:“呵呵,真棒!”
有的人说:"我喜欢这幅蓝色的,我不喜欢那幅色彩浓郁的。”
还有人说:“这幅画感觉很忧郁,我觉得有深度,有点意思!”
更有甚者说:"这个装裱好,应该很值钱!哈哈哈……”
这时,一个清丽的声音抚过大家的耳畔:大家都很棒!我觉得欣赏任何一件作品的时候永远有方法若干。有人从个性角度,有人从字画主题角度,有从艺术史的角度,有从人类学角度,有从装裱角度,有从色彩美学角度……其实,最难得的鉴赏是在这个时空的当下,就是当我与它映照的时候,我与它的“共情”,当我们能够走近书画作者,了解他们的悲欢、喜乐、人生起伏,和当时创作这幅字画时的时机与心念所处环境上、了解到作者的诸多不易,苦中作乐或者反复磨挫才有今日在我们面前的呈现。这个时侯“共赏与共情”,即会从心中升起。
老师一席话,让美术馆赏字画的一众人群都安静下来。
一般人,喜欢谈“雅”和“俗”,而文人之赏,是要隆落在“共情”上面啊!
而且,还有一种真实的情况,很多大师在有生之年是没有成为大师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则新闻,一位演奏家,他在很好的音乐厅演奏,门票要卖到两百美金。
他做了一个尝试——在一个地铁口拉了大概两个小时的琴,别人就给他一点点零钱丢在地上的帽子里。完全没有了光环,他其实可能是这个时代那批演奏家里最普通的一位。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觉得:
第一、大师也需要“贵人运”和外界的人事帮助。
第二、当卸下光环时,大师也与路边的艺人没什么两样。
第三、普通人遇此高低起伏就抱怨了,而大师终归是大师,知道有关灯、落幕。日沉时依旧干自己的事,拉自己的小提琴,写自己的字画 。
我想,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附加在艺术作品外的名声、价值,本质上跟那张作品无关又有关的“共情”。
我们从小到大,背过很多诗词,听过许多古人的故事。我们所知道的名作、诗词、故事与他们那个时代有关,又恰好被我们知道。电视剧《如懿传》里叫“兰因絮果”。
比如,可能我们知道一位唐代书法家叫颜真卿,但唐代真的没有哪个村的秀才写得和颜真卿一样好吗?
而颜真卿他为什么在一众有才华的人中脱颖而出?
是因为会做人、有真本事。会做人的人,性格真、有修养、懂得进退,就会真正把握“贵人运”,会被提携,能被看见。这就是智商之外的情商了。
这是事实。
例如王维、苏轼、黄庭坚、蔡襄,其至李白、韩愈……都是被看到,被提携,后又被贬官。性格有弹力在风雨人生中才闯出一片诗词的锦绣天地的。
所以,当我们以后再去背诵、临摹书写他们的诗词的时候,就应该有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引吭高歌、百转千回!
我觉得,观望我们的现在与未来,用《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平静的、不先入为主的,让美好与蹉跎彼此经过,共赏才能共情。
作者:叶依郡
指导老师:李燕飞